毛振华: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由强烈QE转为温和QE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9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1992字
阅读时间:4分钟
近期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昨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了讲话,也引发各方解读。我认为其主要目的仍是意在引导市场预期,维护美联储的信用,压抑市场的投机情绪。当前市场处于高度敏感之中,一方面由于今年以来美国通胀超出预期,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存在心理预期;但另一方面,这种心理预期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调整,但这种预期却并没有被市场彻底消化,一旦有风吹草动或者说出现突发事件还是会引起市场波动,从而动摇原有预期。为何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调整依然存在分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政策转向的必要性已经被确认,但其现实可能性并未被确认。美联储此前公布或于明年三季度开始预期加息三次,但是最近市场又出现只会加息两次甚至一次的说法。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论断?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美联储旨在通过“窗口指导”来提前释放消息促使市场提前适应,通过管理市场预期最终达到少动作而又能实现政策调节经济的目的。疫情是美联储如此操作的主要原因。当前疫情仍是美国经济恢复的重要扰动项,特别是现在出现了病毒新变异品种,且目前对它的了解也不到位,疫情的常态化将会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判断。
二是强劲的消费数据提高了美联储对高通胀的容忍度,货币政策即便调整,与常态时期相比仍较为宽松。通常来讲,通胀数据是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察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年以来,美国通胀水平持续走高,当前更是超过6%,达到近30年以来的高位,但美联储仍未采取强效或者较为具体的措施抑制通胀水平高企,对高通胀的容忍度不断增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消费十分强劲,消费增长甚至超过双位数,高消费和高通胀之间形成了一种对冲机制。美国消费如此活跃与其对居民发放消费补贴、就业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有关,考虑到供给端仍未出现明显好转,我认为在疫情未完全控制住前,美国不会采取激进的措施来限制消费端,这种补贴政策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综合考虑以上,未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会出现大规模调整、维持现状还是小力度调整?我的判断是美联储希望通过提前释放预期来达到小力度的政策调整就能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另一面,在市场量化宽松方面,美联储采取的政策较为激进,幅度大且动作快。但在政策转向方面却非常谨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缩减购债规模,但这与其刺激政策所释放的庞大规模难以相比,不过美国退出激进的QE政策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说,当前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应对危机时期的激进政策相比,由强力QE变成了温和的QE,可以认为是某种收缩,但和常态时期相比依然较为宽松。在此背景下,我认为美国资产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向下调整的总趋势,但是不排除受某些事件的影响出现波动,总体来看,明年美国资本市场可能处于在某个局部时点、某个事件来看出现强烈波动但全年总体较为稳定的格局中。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其它经济体产生的外溢影响。与2008年危机后其它国家消化美国超发货币的情况不同,相关数据显示本轮量化宽松后美元并未大规模流出美国。此前社会上存在认为美国货币政策是“薅羊毛”、“美国是铸币国,美国的收割机又开始收割了”等观点。我总体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巨大获益者,得失非在一城一池之间,而是作为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处于西方社会领导地位的重要支撑点,美国不会通过一系列的波动性操作来获得短期的利益,降低美元的威信,影响其中立、便捷和保值的形象,这是我的总体判断。美国是世界货币的主导者,美国的经济政策可以看作世界性政策,不同国家在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下,由于自身经济处于不同周期或不同结构下,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冲击,损失者与受益者并存。所以我们应主要研究美国的政策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应对之法,而不是简单批评其“薅羊毛”。部分国家之所以被“薅羊毛”,既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也有本国判断错误、应对不利的因素。当然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或者说调整对全球资金的流向还是存在影响的,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向美国流动或是大概率事件,但这种情况即使出现也不会十分剧烈,其他国家可以相应调整利率来对冲资本由于逐利而回流所带来的影响。
总体而言,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虽然处于调整阶段,但与常态相比,美国货币政策依然处于较为宽松阶段,并且结合其它因素综合考量,美国经济明年仍将温和增长,美国货币政策并不会出现强力转向过程,美国资本市场全年来看处于温和上升通道。
延伸阅读
聚焦“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会带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吗?”,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社科院全球宏观经济室主任肖立晟:美国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出现激烈转向